Wikimedia Taiwan/Photonics Program/計畫內容
活動緣起
edit
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致決議將2015年訂為國際光之年,這一年同時也是許多光電領域科學重大進展的紀念日,包括有1015年海什木撰寫首篇光學研究、1815年奧古斯丁·菲涅耳提出光的波動性、1865年詹姆斯·克拉克·馬克士威發表光電磁傳播理論、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1905年和1915年分別提出光電效應與廣義相對論、1965年阿諾·彭齊亞斯與羅伯特·威爾遜測量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
而分別在2014年時,日本學者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以藍色LED發明獲得當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在2015年年初,臺灣則因為新建設的「台灣光子源」測試運轉成功,因為其高功率的發光能量而躍上國際新聞版面。與此同時臺灣光電產業也蓬勃發展,其中光電產值已經超過2兆新台幣,占臺灣GDP的六分之一以上。
種種事件促使得逢甲大學與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決定展開合作,計畫透過維基百科這一平台傳遞更多光電相關知識。其中前者過去曾在光電領域的開發、研究、生產上提供許多專業人才,具有關於光電領域相關的專業知識;而後者過去則曾經在台灣地區大力推廣維基百科等相關開放知識計畫,因而能夠提供平台以及網頁技術之協助。
內容規劃
edit
光電計畫為期一年,將在逢甲大學光電學系招募有興趣參與編輯的大學一年級和研究所學生,並依上下學期而有不同目標。上學期將會由逢甲大學挑選出中文維基百科上仍未創建的光電領域條目,並以與光電領域有著密切關係、或具重大意義的主題優先。條目撰寫目標是內文全部都至少有500字,且全面涵蓋主題而精簡扼要地介紹之,當然這些文字內容都必須要有參考來源佐證。
這次計畫主要邀集逢甲大學光電學系大一學生和研究所學生撰寫條目,學生先在Google文件上撰寫草稿,在經學術審查後才將該內容放在維基百科上。其中逢甲大學光電學系會針對這些條目草稿的內容,邀集光電領域相關專業人士予以審查,以保障條目內容的準確度和專業度。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則將在逢甲大學開設編輯語法教學課程,並且以網際網路或實體聚會等方式回報進度跟討論撰寫情況。
同時其他參與這次計畫的大眾除了能夠對這些條目予以意見外,也將會安排其他有待增補的條目以擴充光電相關領域的條目內容。
計畫目標
edit目前規劃預定要撰寫的條目可以參閱:維基百科光電計畫。而條目最終必須符合的目標包括有:
- 撰寫的條目內文至少要有500字,不包括參考資料等非正文字數。
- 內容必須涵蓋全面,且精簡扼要地介紹該主題。
- 條目布局上必須統一,首段摘要介紹主題,後三段分別介紹定義、原理、影響。
- 條目內容全部要有來源佐證,並依照主持人教學指定的方式標記參考文獻。
- 正文不能跟參考文獻完全相同或有抄襲行為,所有條目都須依照資料的內容重新整理歸納。
- 條目遵循維基百科的格式規定,相關規定參見維基百科:格式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