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media Taiwan/A Room of WikiWomen's Own/Monthly Report 14

  • 標題 Title/ 歸屬的建立 (Room No.14 To build a sense of belonging)
  • 發布日期 Publish Date/ April 16, 2016
  • 原文聯結 Original Link/ 請點閱 Click Here (需Facebook帳號 A Facebook ID is needed)

原文 Content (in Chinese) edit

我是少數在「薇姬的房間」 裡固定出沒的男性,主要的原因是台灣目前資深且有時間投入教學的女性維基人較少,因此必須暫時讓我加入其中擔任教學的角色。這次聚會在開始之前,聚會的主持人點播了教學的講題,是「使用者頁面」(用戶頁)的編輯教學。

過去的教學經驗裡,使用者頁面很少被當成一個主要的教學對象。提到這個頁面,大致上只有幾個可能性:一個是教到「名字空間」(Namespace)的概念時,會介紹 User: 這個名字空間;另一個則是剛剛註冊、需要熟悉操作介面的新手,我會要求他們在使用者頁面上寫自我介紹,並且利用一些規定,讓他們在寫自我介紹時就練習到語法。雖然這個請求有點特別,但「薇姬的房間」在規畫中本來就應該儘量以女性聚會參與者的想法為主,所以我直接答應了這個要求。

基於偷懶的因素,我把這次講題的簡報提早些做了準備,在只比4月「薇姬的房間」 早幾天的「台北假日寫作月聚」上先講了一遍。兩次比較,也可以做為一個對照組。

兩次主講得到的反應確實有著很大的不同,在假日寫作月聚中,參與者散散來自不同背景,對於維基百科的參與還不算深入。所以聽到這個主題,顯得有些茫然。雖然也有參與者提問,但是並不到位。相反地,「薇姬的房間」的伙伴多半已經跟著我們走過很多的時光,最近也開始認真投入「魏海敏」條目的寫作,對維基已經有了基礎的認識。她們對於使用者頁面就表現出很高的興緻。

比較資深的維基百科帳號,常常會掛「用戶框」來代替一般的文字式自介。用戶框是一格一格的小標籤,可以根據你的興趣、能力、認同,選擇不同的用戶框來張貼。在聚會中,薇姬們對於多采多姿的用戶框內容感到十分好奇,不但花了一些時間到處找有趣的用戶框,還對掛上一堆個小框框的頁面做了品評。最後她們甚至關心「薇姬的房間」能不能有一個專屬的用戶框,讓大家也可以在使用者頁面掛上去。

這樣的反差,或許可以讓我們做出一個有趣的假設:投入維基百科的動機,起初可能是因為要分享知識,但隨著參與時間的拉長,可能會慢慢傾向認同。包括在寫作知識的過程,慢慢樹立起自己身份上的認同 (在特定領域是個愛好者);也包括在情感上,歸屬於特定團體的感覺。

如果從理性的態度來看待維基社群的經營,會把眼光集中在「百科」的目的上,做很多文獻的探討、寫作編輯技術的訓練。然而維基百科是靠著社群參與才能成就,如果已經組織出了一定的社群,建立識別標誌,讓他們以這個團體為傲,或許能夠激起參與者的熱情。

許多維基百科社群的經營者都是資深寫手出身,於是對條目寫作以外的經營會較會忽略。在適當的時機,為聚會的人建立一個共同的象徵,也許是未來應該寫進社群經營的SOP中。當然,什麼時機才算適當?又要怎麼操作才能真的激起熱情,都還需要更多的經驗來累積。

英文摘要 Summary (in English) edit